近日,南京的读者高先生向记者反映,家里的大金空调柜机出故障后,74岁的妻子通过手机搜索找了一名自称是售后的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在没有更换任何配件的情况下,一共收费将近5000元。事后,高先生经了解得知,上门者并非该品牌官方售后维修人员,而且维修也并不需要这么多费用,高先生怀疑自己遭遇了诈骗。(7月10日《扬子晚报》)
家政维修领域为何会乱象丛生?除了服务中存在一些技术性壁垒,容易出现以次充好、巧立名目、小病大修、坐地起价、借机骗财等问题之外,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维修服务从业者组织化程度低,不少维修从业人员是单打独斗,依靠小贴纸广告、网络平台的信息载体接活,准入门槛低。服务过程从技术到价格等方面缺乏监督制约,导致队伍鱼龙混杂,服务良莠不齐。同时,家政维修市场服务缺乏透明度,消费者存在信息壁垒,加之家政维修又属低频服务,增大了“点对点”服务的随机性,从而助推了维修“宰客”的心理。
可见,治理家政维修行业乱象,完善技术规范,加强价格监管等固然必要,但更关键也是更急迫的还是要加强引导,让其尽快走出零散、隐蔽的局面,提高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服务供给的稳定性,为服务融入更多的监督制约,提高服务的规范性、可靠性以及透明度,从而增强行业服务的信任度。
譬如,建立家政维修行业从业资质门槛,实行资质认证持证服务制度,切实提高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让维修人员持证上岗;引导和扶持家政维修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发展,提高依托机构从事服务的比例,为家政维修服务市场良性竞争创造条件,也便于行业监管与服务监督。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家政维修纳入物业服务,即由物业公司组建家政维修队伍或者与专业家政维修公司合作实行签约服务,物业公司通过对居民物业收费,帮助居民购买家政维修服务。当居民有维修需求时,只需支付维修所需耗材费用,其他服务费由物业企业买单,物业在组织提供家政维修服务的同时,还需对维修技术服务进行监督,受理并处理投诉。如此,可以形成家政维修服务的“三方机制”,相互制约又互补多赢。
总之,规范家政维修服务,不仅是行业监管的课题,更是行业服务市场治理的命题,须增强针对性、精准性。如此,才能促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提升民众的满意度。